
- 登入
- 註冊
「我聲音太小聲了,可能天生沒什麼共鳴吧。」 「我唱歌會喉嚨緊,好像怎麼發力都不對……」
這是我在教學現場常聽見的話。很多人來到課堂上,第一時間的焦慮不是音不準、也不是唱錯詞,而是:「為什麼我總是唱不開?」
但在陪伴他們慢慢練習的過程中,我發現一個關鍵:他們不是不會唱,而是「不敢發聲」。
有些學生一開口,我就能感覺到他們好像「收著唱」,彷彿身體有一道看不見的煞車。這不是技巧的問題,而是一種慣性——從小被要求小聲、乖巧、不要打擾別人。
漸漸地,他們學會了「不要讓自己太明顯」,也就習慣把聲音藏起來,甚至把情緒也藏起來。
唱歌變成一種掙扎——想唱,又不敢太大聲;想表達,又怕太情緒化。
有一位學生上課時總說自己唱不上去。當我請她閉上眼,用說話的方式講出歌詞,她的聲音忽然變得清楚又有情感。
她睜開眼說:「好奇怪喔,我居然可以講出來耶!」
那一刻她笑了。我知道她不是發聲技術不好,而是終於放下心裡的緊張,讓自己被聽見。
如果你也曾覺得自己唱不好,請先不要急著責怪自己。很多時候,我們的聲音不是壞掉了,而是「太久沒被鼓勵著說話」。
在這裡,我想邀請你練習說:「我可以被聽見。」
或許從一句輕輕的歌詞開始,也足夠了。